中國汽車改裝何時走出“灰色地帶”
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一輛外形極具個性的改裝車呼嘯而過,路人紛紛側目……這樣的場景如今在一些大城市屢見不鮮。隨著私家車的快速普及,越來越多的車主摒棄“千車一面”的原廠車型,轉而尋求汽車的個性和性能提升。然而,高額利潤和較低的門檻導致的安全性、合法性等諸多問題,始終困擾著處于“灰色地帶”的改裝車市場。 改裝車市場潛力大 “一般的外觀、內飾改裝,比如改個前后杠、車燈,讓車子看起來特別一點,到處都可以做,市場競爭很大。”成都肖家河的一家改裝店店主楊宏告訴記者,目前,改外觀的業務較多,客戶基本上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車輛也多以一二十萬元的中低檔車為主。 “改發動機、底盤的業務很少,這種改裝技術含量較高,一般的店做不了。并且,交管部門也不允許,客戶也怕改了以后不能上路。有這方面需求的客戶大多是有經濟實力的汽車玩家以及賽車圈內人士,這些改裝車中不乏高檔車。”楊宏說。 據楊宏介紹,汽車改裝行業在我國已經出現了十來年,最早從廣東等沿海地區開始,逐漸向中西部一些大城市發展。目前,改裝車行業在珠三角地區較為發達,但是在中西部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成都的改裝店雖然遍地開花,但沒有形成聚集性的專業化市場。 業內人士介紹,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將私家車進行改裝后再使用的現象較為普遍,發達國家的改裝車行業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然而,我國改裝車只占私家車總量的極少部分,汽車改裝行業也遠沒有形成規模。隨著有車一族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車主有追求個性化的需求,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改裝車市場潛力巨大。 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改裝車比賽、改裝車展越來越多地在各地出現,很多地方還興起了汽車俱樂部,在網上建立起改裝車專業論壇。 目前,一些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改裝店已經小有名氣,他們專門針對改裝業務培養、引進技工,有的改裝店甚至成為國外知名改裝品牌的代理商。一旦法規和措施得以跟進,促使改裝車行業規范運行,改裝車市場有望迅速發展。 行業處于“灰色地帶” 在成都肖家河的一家汽車改裝店外,記者見到了28歲的徐斌,他剛剛給愛車開了個天窗。徐斌已有六年的駕齡,不久前開始迷上改裝車。“天窗感覺挺好,我還打算把前后杠和裙邊也改一下,但是不曉得能不能通過年審。”徐斌說。 記者近日走訪成都多家汽車改裝店了解到,不少車主愿意嘗試將車子改裝一番,但合法性是他們普遍擔心的問題。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拼裝機動車或者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征”。 同時,根據2008年修訂的《機動車登記規定》,需要改變車身顏色、更換車身或車架的,機動車所有人不用再事先向車輛管理所申請,可以于變更后直接辦理登記。對于改裝車玩家來說,此次修訂取消了辦理變更登記的審批程序,對改裝行為有所放寬,但是并不意味著能隨意改變車輛登記時的結構和參數。像開天窗、改底盤、改發動機蓋等情況,都不在允許范圍內。 據業內人士介紹,違規改裝車除非恢復原樣,否則無法通過年審。一些地方甚至對非法改裝車有更加嚴厲的處罰,按照2010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罰條例》,非法改裝機動車上路,除扣留機動車、收繳違法裝置之外,不僅車主要處2000元罰款,改裝者也將被處一萬元罰款。 業內人士認為,法律風險使汽車改裝行業實際上處于一個“灰色地帶”。記者在成都幾家汽車改裝店采訪發現,這些商戶基本上都是以“汽車配件經營”“汽車維修”“汽車裝飾”“汽車美容”等名義從事著改裝業務。一些車主告訴記者,涉及發動機、底盤等的改裝車,多是瞞著交管部門暗地里上路的。 改裝車安全性成難題 安全性是改裝車廣受質疑的另一個問題。成都紅牌樓某改裝店負責人劉軍告訴記者,比較“初級”的改裝包括改車燈、音響、輪胎、座椅、空調以及加裝尾翼等,這類客戶多是改裝車一般愛好者;更“專業”的改裝則是改發動機、排氣管、儀表盤、底盤、懸掛、剎車等,其客戶多為賽車發燒友。 “其實,即使外觀的改裝,如果不符合規范,也會對車輛安全性帶來影響。”劉軍舉例說,以改輪胎、裙邊或者加個“下巴”為例,可能影響車輛通過性,從而帶來事故隱患;而車輛外觀的改裝,一般會較原車有更多的棱角和凸起,發生碰撞時可能會對行人帶來更大的傷害。特別是時下頗為“流行”的氙氣燈等眩目的前大燈,在夜間行車時,很容易影響對面駕車者的視線。 “更‘傷筋動骨’的改裝,一旦處理不好,可能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劉軍說,例如改懸掛,可能降低操縱穩定性,轉向時容易引起側翻;改剎車可能會影響前后輪間的制動力布局,造成甩尾;改點火系統,如果處理電路“手藝不精”,甚至會引起車輛自燃。 另外,改裝對于汽車來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例如增加動力后,剎車就必須更靈敏。原廠車型都是經過嚴格的整車設計、測試的,單項的改裝,可能對車輛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從而改變車輛整體性能和安全條件,埋下事故隱患。 高額利潤和較低的門檻 記者走訪位于紅牌樓、肖家河、簇橋的多家改裝店發現,同樣類型的改裝,不同商戶的報價差別很大。簡單的改裝花三四千元,而把普通車輛改裝成一輛吸引眼球的“賽車”,則需花費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一般車主很難摸清利潤空間。改裝人工費用更缺乏規范,花多少錢全靠車主和改裝店討價還價。 高額利潤和較低的門檻,使改裝業務在汽車配件店、維修店遍地開花。劉軍告訴記者:“改裝車行業基本上沒有什么門檻,只要有配件,能修車,幾乎就能干改裝。但規模大、質量可靠、口碑好的商戶只有很少一部分。” 配件質量是改裝車主普遍擔憂的問題。由于缺乏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加之配件來源五花八門、檢測機制缺位等多種因素,改裝車配件質量難以保證。特別是在一些手工作坊式的改裝店,配件是“能裝上就裝”,至于是否可靠、適用則是“能糊弄就糊弄”。 技工素質參差不齊也是改裝車行業面臨的一大問題。肖家河一家改裝店工作人員坦言,目前很多專門從事改裝的技工,實際上就是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從一般的維修工轉變來的,普遍缺乏汽車構造理論素養,對質量的掌握靠的是經驗和手藝。改裝后的質量驗收,則全靠車主“眼觀手摸”。 此外,由于車輛非法改裝后,發生質量問題很難區分是原車還是改裝的問題,不但原廠拒絕保修,而且改裝店也不對車輛提供“售后服務”,保險公司更是對改裝車造成的事故拒絕理賠。 改裝車行業亟待專業化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改裝市場整體水平不夠專業,加上改裝的零配件暫時還沒有國家相關部門的認證,因此,改裝服務難以保證品質。另外,國內的汽車產業政策與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備。汽車行業的管理法規主要集中在汽車生產準入環節,而售后服務、服務貿易、汽車文化等新興市場方面的法規缺乏系統性。總體來說,國內的汽車改裝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改裝店都是非專業的,沒有正規汽車改裝配件的進貨渠道,沒有技術過硬的專業改裝技術。 不過,隨著車市的發展和消費者對改裝需求的提升,國內改裝市場正在往品牌化和規模化發展,出現了一些專業的改裝店,他們建立了自己的進貨渠道,培養或者雇用了專業技師,甚至取得了一些國外知名改裝品牌的代理權。 “現在,一些國外的頂級改裝品牌已經進入中國車市,而且隨著賽車運動影響力的擴大,賽車愛好者的改裝需求將越來越高。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孕育,中國改裝市場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一位業內人士說,改裝車市場只要得到規范和正確引導,將是汽車后市場的一個巨大發展空間。 |